其他
学长说|徐会杰:心怀家国,服务社会
在毕业季,大多数同学对未来职业仍感到迷茫之时,他则笃定地选择服务社会基层,成为一名“上海市选调生”。他援引导师郭晓东老师的一句话:“百年人生修齐治平,且莫辜负相辉夕照”。“修齐治平”之道作为复旦精神的某种写照,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读研期间,哲学学院研究生团学联主席和校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的职务也使他在个人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收获了更多的思考。
徐会杰说,他很庆幸自己的求学时光能在复旦哲学学院度过。当中以寻求真理、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哲学老师,与纯粹的哲学教育,不但给了他一扇看待世界的窗户,更让他确立了自己的为人立身之道。他还记得,在“《大学》与《中庸》”这一门课中,导师郭晓东老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的探讨。从正心修己开始,推已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上下四旁均齐方正的胸怀让徐会杰沉潜其中,他第一次明白,做人首先要志向和格局大。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管是王德峰老师提及的“怀着乡愁寻找家园”,还是吴晓明老师提出的“当代中国精神重建”,都体现出了哲学人的担当和使命,影响了徐会杰日后的职业选择乃至生涯规划。
在采访中,他说:“文科生的就业会有很多选择,确定自己的方向却并不容易。”对于他来说,“给予”是有价值的人生的前提,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公的事业更像是一种目标,代表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
比如,在开展“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的宣传工作时,在半年时间里,他参与策划了二十多场讲座,也让参与此次评选活动的投票人数创了新高。谈及学生工作,徐会杰说自己的一项重要收获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倾听干事们的建议,综合想法,在部外理解、综合各院系的宣传需求,做好“调查者”、“引导者”。当中角色的多重转换,让徐会杰认识到:做好一项公共事业,对知识水平、眼界视野、综合素养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这也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而在他看来,只要用心,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站在毕业的当口,当他回忆起在校期间所参与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时,突然发现: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东西,学校已经直接或间接让自己有所锻炼。
付出终有回报,他的努力也获得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在研究生就读期间,他先后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先进工作者、复旦大学研究生会优秀部长、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复旦大学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在实习期间,接触具体工作的徐会杰,在真正入手文稿写作时,才知道自己并不成熟。为了尽快了解工作实际,清楚工作路子,老师给他提了三个要求:“专心”、“专业”、“专家”。“专心”是必须沉潜其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专业”是必须保证规范,不能出现一点差错,连标点错误都要避免。“专家”是要尽力向写作水平高的人看齐,要有精品意识。指导老师提醒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普通民众负责。那段时间,在上下班的路上,徐会杰都会琢磨一个文稿怎么写。他发现,为了写好一份材料,部门指导老师也会经常加班加点,在这样的高标准下,最后成文中,即使只用上了自己起草的一个词,徐会杰也会觉得实属不易。
挂职实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考验,磨练了徐会杰的耐心,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他的综合素质,也让他对于基层工作有了足够的了解,为接下来真正迎接工作中的挑战打下了基础。
猜你想看: